1937年山西,梁思成、林徽因骑着毛驴翻山越岭,在大山深入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寺。
断定年代后,林徽因喜极而泣,梁思成更称它为“中华第一国宝”。
(资料图)
这次的发现,古寺开始名扬世界。
中华第一国宝
从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学成归国,到一头扎入寻找古建筑考察,一找就是6年。
6年间,他们走了190多个县市,2738处建筑,绘制了1898张测绘图。
几次发现木构建筑,各种惊喜,可鉴定后发现是辽金建筑。
直到有一天,他们在五台山后山,群山掩映之间,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刹。
它就是五台山大佛光寺。
在国内现存4座唐代建筑中,大佛光寺并不是最古老的,却是梁思成口中的“中华第一国宝”。
这还得从它的发现说起。
五台山大佛光寺
与其说梁思成、林徽因的建筑考察是因为兴趣,不如说更是因为一种责任,一种自我证明。
他们心中的“小宇宙”是被日本建筑史学家激发出的。
20世纪初,一些外国学者便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考察。
日本建筑学者在多次调查华北、东北调研古建筑,随后狂妄地向世界宣称:
“中国已经没有唐代的建筑,要想看唐代建筑,就得来日本京都和奈良。”
“偌大的中国,难道找不出一座唐代建筑?”梁思成林徽因坚信:
“不可能!”
从1931-1937年,梁思成、林徽因一直奔波在华北、东北、西北大地上。
梁思成林徽因在北京祈年殿大殿测绘
每次找到古建筑,他们都是一阵欣喜,可当论证出是辽金时期建筑后,他们又感到一阵失望。
时间节点上,就差一点点。
1937年初,梁思成在图书馆查资料,突然在法国学者《敦煌石窟图录》中看到了蛛丝马迹。
敦煌六十一窟壁画中,有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,标明了每座寺的名字,其中就有“大佛光寺”。
敦煌六十一窟 五台山全景图
五台山入口局部 骑马进山
而另外一本《清凉山(山西五台山)志》里,梁思成也发现了关于佛光寺的文字记载。
《钦定清凉山志》清乾隆年间刻本,嘉庆年间增刻本,介绍中国四大佛教之一的山西五台山
梁思成林徽因欣喜若狂,他们打算按图索骥,沿着敦煌壁画上的线索,去找大佛光寺。
而之前,他们已经三去山西,收获颇多,可唯独没有发现唐代建筑。
但他们仍然坚信,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,某一个不被人注意的隐蔽角落,一定有唐代木构建筑屹立着。
五台山佛光寺
1937年6月,梁思成、林徽因外加两位助手,乘火车到太原,再坐车到120多公里外的五台山脚下。
根据史料,佛光寺并不在五台山的中心地带,而是地处后山,相当偏远,并非“名胜之地”。
这让他们抱有更多希望。他们知道:
越是“名胜”地,越受“重视”,古建筑越难保存原样,多是在毁坏、重修、再毁坏、再复建,周而往复。
反倒是穷乡僻壤、人迹罕至处,古建筑更容易保存。
梁思成林徽因等人骑毛驴进山
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,骑着毛驴进了深山,完全按这敦煌壁画里的行进方式。
他们一路颠簸,在山势陡峭的山路上走了足足两天,来到一个名叫“豆村”的地方,休息整顿。
就在这里,大家远眺山中,一座古寺隐隐出现。
五台山大佛光寺 群山掩映
众人跳下毛驴,敲开了寺院的大门。
开门者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僧,还有他的一个年幼弟子。
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说明来意,老僧很惊讶,这是他守护寺庙几十年,第一次有人为了建筑而来。
进入寺庙,只见庙内有多座建筑。正殿东大殿分为七间,辉煌壮观,很有气势。
佛光寺斗拱
据史料记载,这座寺院始建于北魏时期,是五台山极有盛名的大寺之一。
唐武宗时,佛光寺被毁,十二年后,由寺院法师募资重建。
五台山大佛光寺东大殿
经过几天的测绘考察,根据殿前石柱上刻着的:
“大中十一年”。
他们越来越觉得,这座大殿建于晚唐,公元857年。
如果是这样,那这简直是惊为天人,6年的古建筑考察,这将是年代最久远,且是他们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构建筑。
这将比之前他们在天津蓟县发现的辽代木构建筑——独乐寺,整整早127年。
梁思成测量河北独乐寺测绘图
可所有这些都只是美好的预想。从专业训练、理性判断角度来看,如果没有确凿证据,那这些只是假设。
定论对他们来说,实在是太重要。欣喜之后,他们又皱起了一丝眉头。
证据、证据,到哪去找可以证明准确时间的证据?
林徽因测量经幢
这时,谁都没有想到,林徽因成了第一个发现了佛光寺的确切建立年代的人。
这一天,林徽因再次爬上了大佛光寺的屋顶梁柱,她想:
“这些柱子背后,会不会藏着一些秘密?”
在古建筑测绘里,爬梁上柱是常事,即便对穿着旗袍的林徽因也不例外。
她爬上梁架,小心地拿着手电筒,四处扫晃,突然,一个檩条底部,似乎像是有一些文字。
林徽因忙招呼大家过来,林徽因因是远视眼,定睛细看,一排小字,愈发清晰。
“女弟子宁公遇”。
林徽因在宁公遇雕塑前
梁思成忙拿着望远镜去看,果然就是。
早年重修时,当地人因为没有钱补绘彩画,就用土朱将梁架整个刷了一遍。
林徽因看到的梁,字迹从梁底面土朱色地方隐约露出来。
佛光寺斗拱
东大殿内梁架极高,字很难看清,幸好林徽因是远视眼,这才看清了梁下题记的最末六个字。
随后,他们又详细检查殿前经幢上供养人的姓名,很快,幢上除官职外也有女弟子宁公遇,她被称为“佛殿主”。
就这样,对应殿前石柱上刻着的“大中十一年”,可以判断,佛光寺的建造时间就是公元857年,即唐大中十一年。
五台山经幢
所有人欣喜若狂,傍晚林徽因提出好好庆祝。
大家把带来的所有吃的,拿到大殿前的空地上,开始了他们的庆晚餐。
边吃边望着东大殿。夕阳将暮光洒在大殿的柱子上,土红色的门板,还有硕大的斗拱上。
殿前千年古松依旧掩映着大殿。
东大殿在暮色中,渐渐与深山融为一体。
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,这一天是1937年7月5日。
梁思成测绘五台山佛光寺大殿
在佛光寺里忙了一个星期的梁思成、林徽因等人,一直处于发现宝物的极为亢奋状态。
梁思成告诉老僧,自己准备写信给太原教育厅,报告这次重大发现,详细陈述大寺的珍贵罕见,并希望尽早出保护办法。
他们意识到该走了,不,应该是暂时离开,为的是下一次再来,能带上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佛光寺东大殿
第二天清晨,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向老僧鞠躬告别,以示敬意与感谢。
林徽因更是眼里噙满泪水:
“我们明年会再来的。”
旁边的梁思成补充道:
“明年我们会对寺院做更加详尽的测绘,到时要争取带上资助,来修缮。”
老僧从两位学者坚定的目光又真诚的目光里,看到了希望、期望,他甚至脑子里开始勾勒明年修缮大寺的画面。
大寺破损处都被修好,门前修好新路,前来朝拜的人头涌动,不像现在冷冷清清。
大佛光寺建筑细部
老僧躬身施礼,双手合起: “阿弥陀佛”。
“我一定要好好活着,守护好这座寺院,日后与几位施主来日再会。”
相互道别后,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走出山门,骑着毛驴,消失在山雾中。
当他们再次来到豆村歇脚时,想不到的是,在这寂静的深山之外,在北平郊外卢沟桥,轰轰的枪声已经响起……
佛光寺祖师塔
知道卢沟桥事变,是在7天后了。
在离开五台山佛光寺后,梁思成林徽因又前往台怀镇几个寺庙考察。
那里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带。直到进了代县,有了报纸、他们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。
此时的中国,已经进入全面抗战5天。
他们甚至连回北京都成了问题,更别说第二年再带着人钱物重来大佛光寺。
当初和老僧说第二年会来的话食言了,这个愿望没有实现。
那次去五台山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山西行。
五台山大佛光寺
接下来的日子,战火纷飞,梁思成林徽因很快也不得不跟着清华大学一路南迁,最后在四川李庄一个小镇住下。
李庄病床上的林徽因
他们心里一直放不下大佛光寺,梁思成开始计划要写一部中国的建筑史。
当时还没有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建筑史著作。
林徽因更是拖着病重的身体,躺在病床上为梁思成收集资料。
1942年,梁思成开始撰写《中国建筑史》,1944年完稿。同年,撰写英文版,1946年出版时名为《图像中国建筑史》。
梁思成《图像中国建筑史》
他在书中提道:
“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,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,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。”
说明了中国古典建筑与古希腊、古罗马和哥特式等建筑一样,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。
而五台山大佛光寺给了他最大的底气。而他极赋笔墨,向中国,更向全世界去介绍佛光寺。
完成书稿时,梁思成终于有了一丝欣慰。
梁思成曾许诺老僧,要让更多人知道大佛光寺的诺言实现了。
梁思成《中国建筑史》
而另一端,仍藏在深山的五台山大佛光寺里,老僧和他的弟子依旧默默守护着古寺,完成着他的诺言。
他们或许不知道外面的硝烟战火,但知道的是,他们的使命就是守护。
而苍天似乎也在庇护,大佛光寺躲过了一次次战争。直到今天,仍巍峨屹立。
老僧曾许诺梁思成,守护好寺庙,他的诺言也实现了。
如今五台山大佛光寺岁月静好
梁思成林徽因等人,包括大佛光寺的老僧,有他们的共同努力,才有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件瑰宝。
他们对古建筑的情感,已经融入了血液。
那一份默默的爱,可以化成不同的语言,即便不在一个地方,不再有任何联系。
梁思成五台山佛光寺测绘图
今天再看到那段艰难历史,除了感动,更加珍惜。
愿所有喜爱古建筑的朋友,都能去五台山大佛光寺看看。
在那里,穿越回1200年前的大唐盛世,在古建筑中感受岁月的凝固。
背后还有无数守护者的艰辛不易。致敬!
资料来源:
1.《荒野上的大师:中国考古百年纪》张泉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.
2.《梁思成建筑大系(全5册)》梁思成 林徽因著.天津人民出版社,2023.
下一篇,一起看看,大佛光寺为何被梁思成称为“中华第一国宝”?
#历史#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3 by www.jiaoyu.yin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435 227 6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