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着今年1月31日的《北京晚报》,杨敬伟笑得像个孩子。“晚报对我和队伍很关注,这上面报道的就是我们女子舞狮队的事。”一边说,他用手指着标题上的“老杨”二字,朗声道:“老杨就是我,65岁,是咱《北京晚报》同龄人。”
(资料图)
在老杨幼小的记忆里,取晚报和看新闻联播一样,是全家每天的大事。光阴似箭,小杨和《北京晚报》一起成长,参军、复员、进厂……1984年,26岁的杨敬伟成了北京印钞厂的职工,他没想到,自己和晚报的缘分,也就此进入了新阶段。
当时,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,厂里的白纸坊太狮舞狮队承接了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演出的任务。掌门人刘德海正在物色可以充实队伍、挑大梁的年轻人。参过军、练过举重的杨敬伟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。
舞狮对于爆发力、腿力、臂力的要求基本和举重一样,都是与重量的较量,“三分力,七分巧”。练举重多年的杨敬伟对这些技巧早就炉火纯青,没几个月,便在一众师兄弟里冒头,得到了师父刘德海的青睐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,杨敬伟进步明显。无论低条案、高条案还是最难的方桌,全能应付自如,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师父的眼光。
当白纸坊太狮亮相天安门广场时,杨敬伟就在其中。这次演出,也被《北京晚报》记录了下来。
此后,舞狮队每次大型演出,几乎都有晚报相伴。慢慢地,杨敬伟成为了国家级非遗白纸坊太狮的传承人,可他发现,知道这项古老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。
一边努力吸纳新鲜“血液”,联系演出,老杨也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接受采访的能力。他会对着镜子讲述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白纸坊太狮是如何兴起、发展的。
“这还是晚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给我支的招呢。”从“拙”到巧,杨敬伟把白纸坊太狮的故事讲得越来越好。伴随着报道的增多,舞狮队的知名度提升了,慕名而来的学员也填补了人员的断层,老杨的干劲更足了。
今年春节前夕,他主动邀请北京晚报记者到位于石景山五里坨的训练基地看看,了解一下女子舞狮队的情况。
就这样,一篇名为《太狮传人老杨收徒》的报道登上了《北京晚报》,65岁的老杨,继续在晚报上讲述他和白纸坊太狮的故事。
小时候,父亲用晚报教我认了好多字,还给我讲上面报道的老北京民俗、趣事,虽然很多内容已经记不住了,但那时候的画面仍然刻在脑海中。
能够被《北京晚报》报道,对于我们来说是莫大的荣幸,北京城的老百姓家家看晚报,那分量和推广力度都不用多说。从那时起,我对晚报的认识发生了变化。从看报到上报,我逐步体会到宣传的重要性。能多次上《北京晚报》,我打心眼里感到荣幸。这篇报道也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。虽年过花甲,我却不服老。我盼着,自己能陪着晚报继续成长,继续讲那古老又新潮的舞狮故事。
(原标题:非遗新事 舞狮也要会“传播”)
本报记者 张骜
安旭东 王雅贤 摄
流程编辑:u008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3 by www.jiaoyu.yin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435 227 67@qq.com